MBA考研|论证有效性分析常见逻辑谬误

2021-11-28 来源:众凯MBA辅导

今天带大家看看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的评分标准以及常见的逻辑谬误,供大家参考!

No.1 论证有效性分析是什么

论证有效性分析试题的题干为一段有缺陷的论证,要求考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选择若干要点,评论该论证的有效性。

本类试题的分析要点是:论证中的概念是否明确,判断是否准确,推理是否严密,论证是否充分等。

文章要求分析得当,理由充分,结构严谨,语言得体。

No.2 评分标准

1、根据分析评论的内容给分,占16分。

2、按论证程度、文章结构与语言表达给分,占14分。分四类卷给分:

  * 一类卷(12—14分):分析论证有力,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精练流畅。

  * 二类卷(8—11分):分析论证较有力,结构严谨,条理较清楚,语言较通顺,哟普少量语病。

  * 三类卷(4—7分):尚有分析论证,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连贯,语病较多。

  * 四类卷(0—3分):明显偏离题意,内容空洞,条理不清,语句不通。

3、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至多扣2分。

4、书面不整洁,标点不正确,酌情扣1--2分。

No.3 常见逻辑谬误

谬误一:数字陷阱

在没有基数的情况下,单纯的讨论数字是不能推出结论的。

敏感词:数字问题(比例、百分比);

案例:

我们厂的电视机销售量去年增加50%以上,而我们的竞争对手只增加了不到25%。去年我们厂的电视机销售量一定比竞争对手高。

分析:

题干中的数据只能代表一个相对的比率,而无法说明该厂的电视机销售一定比竞争对手高。

其他案例 (平均数陷阱):  

在不远的将来,若中国的人均公关费用达到日本水平,中国公关市场营业额将从25亿元增长到300亿元,平均每家公关公司就有3000万元左右的营业收入。这意味着一大批本土公关公司将胜过外资公司,成为世界级的公关公司。

其他案例 (百分比陷阱):    

规模最大的10家本土公关公司的年营业收入平均增长30%,规模最大的10家外资公关公司的年营业收入平均增长15%;……可见,本土公关公司的利润水平高,具有明显的优势。

小试牛刀:

1. 在过去的十年中,由美国半导体工业生产的半导体增加了200%,但日本半导体工业生产的半导体增加了500%,因此,日本现在比美国制造的半导体多。

2. 在全国范围内,患抑郁症的人中,自杀的人数为1000人;在没有患抑郁症的人中,自杀人数为10000人。可见,患抑郁症并不会让人更容易自杀。

3. 某地区95%的海洛因成瘾者在尝试海洛因前曾吸过大麻,因此,该地区吸大麻的人数如果能减少一半,新的海洛因成瘾者将显著减少。

谬误二:偷换概念

是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

敏感词:概念提及;

典型案例 (偷换概念):

如果科学真的无国界,为什么外国制药公司会诉讼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呢?

分析:

科学无国界不等于知识产权无国界,因为“科学”与“知识产权”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论述者将“科学无国界”曲解为“知识产权无国界”显然是偷换概念,因此该论证是站不住脚的。

其他案例 (转移话题):

勤俭节约的观念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一个人如果过分重视“节流”而不重视“开源”……提倡勤俭持家有害无益。

小试牛刀:

1. 人的本性是“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的,所以人们都会追求奖赏,逃避刑罚。(2017)

2. 我去医院看西医,人家用现代科技手段从头到尾给我检查一遍,怎么没有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呢?

谬误三:概念不清

是对于概念的具体内容没有界定清楚;

典型案例:

有人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听起来刻薄,但只要去看一看国际上经济学界哪些最重要的学术刊物, 有多少文章是来自中国国内的经济学家,就会知道这还是比较客观和宽容的一种评价。(2007)

分析:

核心概念“真正的经济学家”界定不清。

谬误四:自相矛盾

一方面肯定,一方面又否定;

典型案例:

一般来说,要正确判断某一股票的价格高低。唯一的途径就是观察他的历史表现。……要从股市获取利益,第一是要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第二是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第三还是掌握股价涨跌的概率。

分析:

“要正确判断某一股票的价格高低。唯一的途径就是观察他的历史表现。”与“要从股市获取利益,只能借助股票涨跌的概率进行预测”相矛盾,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削弱了上文推理的有效性。

谬误五:非黑即白

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情况,条件过于单薄无法支持论证。

敏感词:不是···就是···;

案例: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企业经营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战胜竞争对手,因为顾客不是选择你,就是选择你的竞争者。(2004)

分析:

认为“顾客不是选择你,就是选择你的竞争对手”是有失偏颇的。

谬论六:误用充分/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认为有了A就一定有B,过于绝对。A并非是B的充分条件。

敏感词:“只要···就···”;

必要条件:只有有A才会有B,过于绝对。A并非是B的必要条件。

敏感词:“只有···才···”、唯一、必须;

案例:

1. 只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杜绝企业丑闻的发生。(2006)

2. 只要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比竞争者快一点,你就能够脱颖而出,战胜竞争对手。(2004)

谬误七: 以偏概全

所调查的对象,不一定代表所有人的想法。

敏感词:调查、统计,由小部分现象总结得出大部分现象;

案例:

该公司去年在100家洋快餐内进行大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中国消费者认为食用洋快餐对于个人的营养均衡有所帮助。

分析:

在洋快餐店内进行的调查问卷所得出的结论未必恰当。

其他案例:

1. 每1000名消费者中,只有5个人投诉对服务不满意,因此证明这项服务质量很好。(2005)

2. 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只是沧海一粟。这使得在培养与选拔人才时,知识尺度已变得毫无意义。(2009)

3. 由于税收起征点上调,国家收到的税收大幅度减少,政府就更没有能力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医疗、保险、教育等公共服务,结果还是对穷人不利。(2011)

谬误八:归因不当

探求原因时出错。

关键词:因为...由于...

案例:

硕士、博士这些知识头衔的实际价值一再受到有识之士的质疑,道理就在这里。

分析:

“硕士、博士受到质疑”,是因为知识无用?还是因为这些硕士、博士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如果是后者,那么材料的论证不但不能说明知识无用,反而说明我们应该掌握更多的知识。  


部分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免费专业咨询 17年上海交通大学MBA培训机构

在线免费考研咨询